珠海国家新区 开发园区

珠海国家新区

  珠海高新区于1992年12月经国务院 批准成立,是1993年3月由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授牌并进行动态管理的国家级高新区,由南屏科技工业园、三灶科技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和科技创新海岸 组成。2006年7月,市委、市政府对珠海高新区和唐家湾镇作出“区镇合一”的体制调整,在唐家湾地区设立主园区。区管委会内设机构11个,区属事业单位 17个,省市驻区单位7个,高校4所。2015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复同意珠海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内环境优美,科技教育、历史人文资源优 势明显。 高新区主园区唐家湾镇位于珠海市北部, 由唐家、金鼎、淇澳组成,占地面积139平方公里。西部、北部与中山市接壤,南部、西南部与珠海前山东坑和珠海香洲神前相邻。京珠高速、粤西沿海高速、广 珠城际轻轨等主要交通设施贯穿其中,是出入珠海的主要门户,南距澳门18公里,北上广州110公里,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下辖唐家等16个社区,户籍人 口6.15万人,常住人口约11万人。唐家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名人辈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工运领袖苏兆征、首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 身)校长唐国安、洋务运动先驱唐廷枢、著名版画家古元、粤剧鬼才唐涤生等名人均出自唐家湾;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有唐家古镇、会同古村等古建筑群、唐绍仪私 家园林共乐园、中西合璧的栖霞仙馆、承载着中国人民抗英胜利历史的淇澳白石街及众多珍贵的名人故居,被誉为“中国近代名人故里”、“岭南百年文化古镇”。 高新区作为珠海市发展“三高一特”产业 体系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其主园区已形成以名牌大学为依托,以软件研发企业为主体,集“产学研政孵投”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走廊,初步形成 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医疗器械、智能电网以及文化创意、高端制造业“4+2”现代产业格局,被评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东省战略 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广东省软件集群升级示范区,荣获“广东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称号。区内共有清华科技园等5个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等13个科 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由企业组建的各级工程中心33家,拥有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拥有全国首家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 检察室,拥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等4所国内著名大学,在校大学生近7万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分别为130家、126家、28 家。 2015年,高新区主园区主要经济指标 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2亿元,同比增长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均列全市第二。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同比增长2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9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均列全市第一。高技术制造业产值258亿元,同 比增长120.5%。2016年,将以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努力为珠海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作出贡献。 高新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唐家 湾镇被评为“广东省模范乡镇党委”、“广东省文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生态示范镇”。辖区社 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就业充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社会治安稳定,社会和谐。 珠海国家新区: http://www.zhuhai-hitech.gov.cn
阅读全文
广东省中山翠亨新区 开发园区

广东省中山翠亨新区

2011年,中山市委、市政府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提出在伟人故里建设“翠亨新区”的构想。2012年新区建设工作方案、管理机构、发展总体规划先后获得省政府批准。2013年3月25日,新区挂牌成立。新区位于中山东部临海区域,珠江口湾区地理中心,总规划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包括南朗镇全境及火炬区临海工业园,集中建设区80平方公里,起步区35平方公里。新区北承广州南沙新区,南接珠海横琴新区,东经深中通道承接深圳前海新区,西连火炬开发区,1小时内可抵达珠三角5个国际机场和5个国际港口,广珠轻轨、京珠高速、港珠澳大桥紧密环绕。2013年初,新区先后被省党代会和人代会确立为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平台和全省转型升级重大平台。 根据《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为坚持走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和谐善治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有四大基本定位: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区、珠三角转型升级重要引领区、岭南理想城市先行区、科学用海试验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于2013年1月、2015年4月两次到新区考察,提出“一区三中心”的产业发展定位,即“高新技术集聚区,产业中心、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中心”。省政府朱小丹省长寄望将新区建设成为珠三角湾区世界一流的最低碳、最宜居、最现代化的滨海新城。 新区按照上级部门战略部署,依托“九峰环抱、七水汇集”的生态基底,采取“双轴驱动”的空间发展策略,初步形成“一湾(逸仙湾)、两轴(新区城市发展轴和 滨江景观轴)、两带(滨海森林景观带和五桂山生态景观带)、多组团(新区核心组团、国际旅游组团、转型示范组团、先进智造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目前, 新区的建设发展集中在起步区,确立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大健康医疗两大主导产业,正集中建设中瑞(欧)工业园、临海科技新城、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先进智能 装备产业园等四个专业园区,大力推进环岛路PPP项目、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滨河水系综合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 广东省中山翠亨新区官网:http://www.cuiheng.gov.cn
阅读全文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管理委员会 开发园区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管理委员会

珠海保税区基本情况。珠海保税区是广东省6个保税区之一,于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9年封关运作,是全国最晚批准设立的,也是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税区。面积3平方公里,预留发展用地2.89平方公里,在保税区中排第五。(前4位是上海外高桥、大连、天津港、张家港)。1999年5月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同年10月正式封关运作。 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区内设有专门的监管和服务机构。管委会行使市政府授予的经济管理职权,统一管理保税区的行政事务,协调驻区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税务等部门在保税区开展有关业务。 保税区具有独特功能和特殊政策。主要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等主要功能,区内企业在海关监管、外汇管理、税收等方面与非保税区相比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1、交通运输 珠海保税区的对外交通运输以珠海市的交通设施为依托。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珠海市已创造了良好的海陆空交通条件。珠海港已建成为中国南方主枢纽港之一,并已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高等级公路平坦宽阔,四通八达,连接国内各地;广珠铁路已于1997年10月动工兴建;按现代化国际机场标准建设的珠海机场已 开通30多条国内航线。 2、水、电、电讯 珠海保税区生产、生活用水供应充足,水质优良;电力主要由广东省大电网提供,同时,就在保税区旁边的洪湾燃机发电厂和洪湾柴油发电厂更可保证保税区的生产、生活用电;珠海市邮电通讯业十分发达,可为保税区提供直拨国内外1800多个城市的电话、传真和电传等服务。 3、配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到目前为止,珠海保税区所在地的珠海市已形成了拥有66个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配套能力强,为珠海保税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4、高素质的人才市场 珠海市自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1992年实施重奖科技人员政策以来,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各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此外,全国十多所名牌大学均在珠海设立校区,为在珠海保税区投资营商所需的各种人才提供各类人才保障。 5、稳定的社会环境 珠海保税区所处的珠海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由昔日小渔村跃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和24个进入“小康”的城市之一,并被国家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生态示范区”和“中国旅游胜地”等称号,并于1998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6、集中而高效的管理模式 珠海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珠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根据珠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珠海市珠海保税区条例》的规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统一管理对保税区的行政事务,行使市政府授予的经济管理权。这种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无疑将为保税区内企业的运营带来极大的方便。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管理委员会:http://www.zhftz.gov.cn/
阅读全文
广州经济开发区 开发园区

广州经济开发区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年、2000年、2002年,分别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实现合署办公(统称“广州开发区”),实行“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广州开发区位于新黄埔区行政范围内,是广州市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科技创新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区。 30年来,广州开发区综合实力始终在全国开发区中排名前三,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80家,上市企业31家;建成了345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培育了3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有442家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9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吸引了3100余家外资企业和80家跨国企业研发机构,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目120个,成为全国首批中欧、中以合作试点区;集聚了32名两院院士、50名“千人计划”人才,以及各类创新业人才3000余名,成为全市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打造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划调整后,广州开发区与黄埔区实行经济功能区与行政管理区分设机构的管理体制,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广州开发区侧重辖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建设,黄埔区侧重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民生社会事务。通过两区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互进,将为广州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活力。 广州经济开发区: www.gdd.gov.cn
阅读全文
六安集中示范园区 开发园区

六安集中示范园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六安市列入示范区规划之中。 2010年2月1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于2010年5月正式批准成立了六安市产业承接集中区。 六安集中示范园区位于六安市区东部,规划控制面积140平方公里,西至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合肥市肥西界,北至沪陕高速,南至沪汉蓉城际铁路。园区产业初具规模,综合配套完善,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承接条件。 六安集中示范园区: www.luanok.gov.cn
阅读全文
中山市大涌镇 开发园区

中山市大涌镇

大涌镇地处中山市西南部,随卓旗山起伏错落之势环拥而建,距中山市城区约8公里,东临岐江,西靠西江,总面积4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其中户籍人口2.9万多人,还有旅居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是中山著名的侨乡和历史文化之乡,处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1小时生活圈内。 改革开放以来,大涌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生产专业镇,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超过30个,荣膺“中国红木产业之都”、“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中国千强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成为我国镇域经济的一颗璀璨明珠。 优美的生态禀赋 大涌拥有“两江一山”的自然生态,丰沛的岐江和西江滋润全境,绮丽的卓旗山覆盖全镇三分之一土地,呈现出绿心水岸的生活环境,是中山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山市最大的抗咸水库和最大的供水企业就坐落在我镇。 优秀的地域文化 作为隆都文化的集聚地,大涌历史悠久而富有特色。幽长的石板街、遍布的寺庙宗祠、多彩的民俗、可口的美食赋予大涌特有的历史内涵。蓬勃发展的红木家具产业让古老的红木雕刻艺术愈久弥新,推陈出彩,并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涌超100万平方米美轮美奂的红木家具展厅,精益求精,巧夺天工,彰显红木文化博览城的魅力。 优质的生活服务 近年来,大涌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了镇内“四纵、四横、一环”的路网格局。坚持将新增财力的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感。我镇在全市首创成立社会建设法律咨询委员会和广州仲裁委大涌镇民商事仲裁中心,搭建起事前法律咨询、事中调解、事后仲裁的纠纷解决新机制,依法、及时、有效保障新老大涌人合法权益,并大力实施社区建设“851”工程,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水平,让新老大涌人情有所归、居有所乐。 优良的产业配套 大涌是我国四大牛仔服装名镇之一和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从事牛仔服装和红木家具生产、销售及服务的企业逾2000家。大涌成立了大涌镇木材干燥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红木家具和办公家具检验站、大涌镇纺织产品检测中心、中山市红木家具研究开发院、中山市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服装印花技术研发基地和红木家具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当前,大涌镇市级以上(含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达19家,有力地促进了大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大涌每年举办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是中国红木家具行业规模最大的展会。 优越的投资环境 大涌全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八大环境”,牵头制定了《深色名贵硬木家具》国家行业标准和《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国家强制标准,编制了《大涌红木家具价格指数》,出台了《大涌镇产业转型升级奖励办法》和《大涌镇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并优选红木家具商贸集聚区、牛仔服装配套服务业集聚区、红木家具文化产业集聚区、红木家具木材交易市场、红木家具博览中心、大涌新车站、卓旗山休闲假日酒店等项目对外招商。目前,大涌已纳入中心城区建设规划。大涌热烈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共襄美好未来。 转型升级谋跨越,惠民善治促和谐。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社会善治、绿色发展、文化引领”等六大战略的指引下,大涌人正踌躇满怀、开拓创新,为实现“红木更红,牛仔更牛,大涌更美”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中山市大涌镇: http://www.dachong.gov.cn
阅读全文
连云港徐扜新区 开发园区

连云港徐扜新区

徐圩新区位于连云港市城 区东南部,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载体,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与日本、韩国 隔海相望,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新区依托陆桥经济带,服务中 西部,面向东北亚,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加快港产联动发展,建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区域合作体 制机制创新试验区,成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徐圩新区规划面积约467平方公里,其中,徐圩港区74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210平方公 里,现代高效农业区183平方公里。按照“生态、智能、融合、示范”的发展理念,新区主要打造石化、精品钢、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现代港口物流等5大 主导产业。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七年时间的拼搏奋战,徐圩新区已全面拉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框架,海运、铁路、公路、内河 等港产联动发展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完成临港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引进临港重大产业项目20个,开工建设15个,总投资1552亿元,包括总投资96 亿元的珠江钢管项目、总投资92亿元的镍合金新材料项目、年产150万吨的PTA项目、总投资234亿元的醇基多联产项目等。预计再过3-5年左右时间的 努力,徐圩新区将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江苏沿海开发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发展规划 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徐圩新区产业定位要求,高标准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强规划的管理和控制,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开发建设,努力实现徐圩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错位发展。在港区一体化战略下实行和周边工业园区差异性发展策略,依托港口发展临港重化工产业,形成临港产业链集聚效应,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滚动开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分片分期开发建设,确保开发一片、成熟一片。 四、坚持环保优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规避“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港口区域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的、具备生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国际生态型临港产业新城。 五、坚持开放合作。努力构建运作平台和窗口功能,全面加强与中西部、泛长三角等地区的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强化辐射和服务功能,使各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园区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六、坚持体制创新。实施一体化开发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市场运营、资本运作、人才引进、管理制度等方面创新,努力打造管理体制创新示范区。 连云港徐扜新区: http://www.xwxq.gov.cn
阅读全文
珠海横琴特区 开发园区

珠海横琴特区

2016年1-7月,得益于自贸区效应和新区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横琴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呈现持续高增长态势,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超过八成,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额同比增长近1.7倍。外商投资企业的增长尤为突出,新登记数量同比增长近1.5倍,新登记注册资本额同比增长近3倍。 一、实有市场主体大幅增长。 截至2016年7月底,新区实有市场主体22413户,比2015年底增长42.55%。 实有企业21440户(含分支机构,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含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下同),比2015年底增长44.78%;注册资本(金)10788.71亿元,比2015年底增长61.15%。企业当中,实有内资企业20366户,比2015年底增长44.10%;注册资本(金)9896.63亿元,比2015年底增长59.45%。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074户,比2015年底增长58.88%;注册资本(金)892.08亿元,比2015年底增长82.94%。 实有个体工商户972户,比2015年底增长6.46%;资金数额4855.27万元,比2015年底增长12.58%。 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户,出资总额200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二、2016年1-7月新登记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2016年1-7月,新区新登记(含迁入,下同)市场主体6862户,同比增长85.11%。 新登记企业6768户,同比增长81.94%;注册资本(金)3739.14亿元,同比增长168.24%。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6364户,同比增长78.91%;注册资本(金)3351.63亿元,同比增长158.86%。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404户,同比增长147.85%;注册资本(金)382.41亿元,同比增长290.59%。 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4户,同比减少5.05%;资金数额809.40万元,同比增长64.6%。 三、7月新登记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增长。 2016年7月,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102户,同比增长19.39%。 新登记企业1088户,同比增长19.69%;注册资本(金)438.73亿元,同比增长140.39%。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1045户,同比增长18.89%;注册资本(金)432.51亿元,同比增长159.56%。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43户,同比增长43.33%;注册资本(金)6.22亿元,同比减少60.83%。 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4户,与去年7月持平;资金数额76万元,同比增长80.95%。 2016年7月未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下是2016年7月各类企业发展情况表。   表1:2016年7月实有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表 市场主体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港资企业 澳资企业 实有数量(户) 22413 20366 1074 324 613 比去年底增长(%) 42.55% 44.10% 58.88% 31.71% 85.2%   表2:2016年7月新增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表 市场主体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港资企业 澳资企业 新增数量(户) 1102 1045 43 7 27 同比增长(%) 19.39% 18.89% 43.33% -22.22% 170%   表3:市场主体行业分布情况表(截至2016年7月)  行业门类 户数 比例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758 34.63% 批发和零售业 5388 24.0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507 15.66% 建筑业 1619 7.2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88 3.9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74 3.01% 金融业 487 2.17% 房地产业 439...
阅读全文
上海宝山工业园 开发园区

上海宝山工业园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宝山分园(上海宝山工业园区)位于上海东北部,东临长江口岸,西接嘉定新城,南与美兰湖新镇比邻,北与罗泾新镇接壤,规划面积为21平方公里。 工业土地占总面积的45%,商业、办公、总部研发、住宅等公共配套土地占总面积的21%,绿化土地占总面积的20%,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土地占总面积的14%。 产业:智能装备45%,新材料29%,健康产业15%,其他11% 园区由新加坡裕廊集团进行形态规划设计,由罗兰贝格和仲量联行进行产业发展规划设计。 园区是上海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上海市品牌建设优秀园区,通过环境管理体系14001认证。园区既是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实践区。 宝山区政府批准设立了宝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等相关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由宝山区国资委出资组建了上海宝工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建设中的市场化开发与运营。 主导产业: 智能制造:机器人、智能系统、3D打印 新材料及应用: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复合材料 信息服务:卫星应用、移动互联、信息设备 健康产业:健康食品、邮轮配套、医疗器械 文化创意:文化教育、艺术创作、影视传媒 更加注重人口、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共生,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营造更加开 放、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积极打造上海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高地,将宝山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型、综合 型、智慧型的现代化产城融合新区。   上海宝山工业园: www.sbiz.gov.cn
阅读全文
珠海国家高新区 开发园区

珠海国家高新区

  珠海国家高新区199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由南屏科技工业园、三灶科技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和科技创新海岸等科技园区组成。其中主园区设在唐家湾科技创新海岸,位于珠海市北部,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广珠城际轻轨贯穿境内,区内环境优美,科技教育、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明显。   高新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蓝色珠海、科学崛起”发展战略,以“四个主”为总体定位,以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高新区为总体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为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产业集聚,拓展孵化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强化作风建设,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推动产业、科技、生态、城市融合发展,努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珠海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的主力军、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生态文明的主展区。
阅读全文